狗狗一直抓癢,抓到皮膚紅腫、脫毛,甚至散發異味,真的是很多飼主(尤其是新手)最害怕的噩夢。
你可能正在煩惱:「為什麼我的狗一直抓癢停不下來?」其實這通常是過敏反應、寄生蟲,或是皮膚感染在跟你發出警訊,只是你還沒找到真正的來源。
問題是,網路上的資訊太碎了——有的叫你一直洗澡、有的叫你擦人用藥、有的說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——結果狗變成「搔癢 → 搔抓 → 皮膚受損 → 發炎感染 → 更癢」的惡性循環,皮膚愈治愈爛。
身為一個結合內容策略+實際養狗經驗的寫作者,我知道你要的不是一堆名詞,而是一份可以照做的攻略。所以這篇我會從零開始幫你釐清👇
- 這到底是不是狗狗皮膚病,還是單純過敏?
- 狗皮膚病種類那麼多,要先排哪一個?
- 「熱點」跟「狗狗異位性皮膚炎」到底差在哪裡、會不會好?
- 居家可以先做的照護SOP是什麼?
- 什麼狀況就是不能再拖、要立刻帶去看醫生。
你把這篇看完,之後再看到狗抓癢、紅一塊、掉毛、疑似黴菌,就不會每次都要上網重查一次了。
為什麼我的狗一直抓癢?釐清「搔癢惡性循環」
狗狗一直抓癢 · 搔癢惡性循環
多數狗狗皮膚病不是一開始就很嚴重,而是「越抓越破、越破越感染、越感染越癢」。先阻止抓舔,才談得上治療。
STEP 1
小刺激
被跳蚤咬、吃到會過敏的食物、天氣太潮濕。
STEP 2
開始抓舔
狗覺得癢,就抓、咬、舔,皮膚屏障被破壞。
STEP 3
感染上來
溫濕的傷口讓細菌、酵母菌、狗皮膚黴菌定居。
STEP 4
更癢→再抓
紅一塊、掉毛一塊、還有味道,就進入惡性循環。
重點一句:
治療狗狗皮膚病的第一步,不是一直止癢,是先「讓牠不能再抓」──頭套、防舔圈、外用藥、藥浴一起用,單擦藥一定好不了。
很多飼主一看到狗一直抓癢、舔腳、翻肚子給你看,就會先想「是不是跳蚤?要不要先擦藥/洗澡?」
但其實多數狗狗皮膚病的惡化,根本不是因為一開始的原因多嚴重,而是因為後面進入了可怕的搔癢惡性循環(Itch–Scratch Cycle)。
你可以先這樣想:
- 有個很小的刺激出現 → 比方被跳蚤咬到、吃到會過敏的東西、環境太潮濕。
- 狗覺得癢,就開始抓、咬、舔。
- 一抓就把皮膚屏障抓破,皮膚變得不防水、不防細菌。
- 受損的皮膚開始滲出組織液,表面變得又溫又濕。
- 這時候細菌、酵母菌、甚至狗皮膚黴菌就很容易上去定居,變成繼發性感染。
- 有感染就更發炎 → 更癢 → 狗就抓得更兇。
- 於是你就看到:紅一塊、掉毛一塊、還有味道,然後你開始懷疑「狗皮膚病會傳染嗎?」
所以關鍵一句:
治療狗狗皮膚病的第一步,不是一直止癢,而是先讓牠不要再把皮膚抓爛。
這就是為什麼獸醫常常會開「防舔圈+外用藥+洗藥浴」一起用,因為只擦藥、但狗還是一直抓,一定好不了。
很多飼主會問的幾個重點問題,其實都跟這個循環有關:
- 為什麼我的狗一直抓癢停不下來?→ 因為皮膚已經受損+感染,身體一直在發出「癢」的訊號。
- 狗狗皮膚紅腫一塊是什麼?→ 很可能是局部反覆抓舔造成的「熱點」,也可能是感染開始的地方。
- 如何判斷是過敏還是黴菌?→ 過敏多半是大片反覆、跟季節或食物有關;黴菌則是一圈一圈脫毛、邊緣不規則、摸起來粗粗的。
- 狗狗異位性皮膚炎會好嗎?→ 比較像長期控制,不是擦一次藥就好了,要搭配洗澡、環境、飲食一起做。
- 狗皮膚病會傳染嗎?→ 過敏型的不會,但黴菌、疥癬類的就要小心傳給家裡其他毛孩。
只要你搞懂這個「搔癢惡性循環」,後面所有的居家照護(洗不洗澡、要不要換飼料、能不能擦藥)就會清楚很多。
狗狗皮膚病有哪些主要種類?一張表看懂常見症狀
狗狗的皮膚問題成因很多,根據美國獸醫協會 (AVMA)的分類大部分飼主實際上只要先搞懂下面四大類,
就能分出 7、8 成狀況,也比較知道要不要趕快看醫生。
| 狗狗皮膚病主要類型 | 常見症狀/飼主會看到的情況 | 好發部位/提示重點 |
|---|---|---|
| 1. 寄生蟲感染(跳蚤、壁蝨、疥癬蟲) | 劇烈搔癢、一直咬屁股或尾巴根、看到黑點點(跳蚤排泄物)、有時可見蟲體 | 跳蚤、壁蝨常在脖子、背部、尾巴根、肚子;疥癬蟲常在耳朵邊緣、手肘、肚子、關節處,常越抓越禿 |
| 2. 過敏反應(食物過敏、環境過敏、狗狗異位性皮膚炎) | 瘋狂舔腳、摩臉、腋下紅、皮膚一片一片泛紅、反覆性外耳炎,季節一變就抓 | 常見在臉部、嘴巴周圍、腳掌趾間、腋下、肚子,出現「好一下又復發」就要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,需要長期管理 |
| 3. 細菌感染(毛囊炎、膿皮症,多為繼發性) | 小膿皰、紅疹、皮膚油膩、有異味、抓了會結痂,常是「抓壞之後」才冒出來 | 幾乎全身都可能出現,常跟第一類或第二類一起發生,要處理原來的「癢」才壓得住 |
| 4. 黴菌感染(皮癬菌) | 圓形或不規則脫毛+皮屑+紅腫,摸起來粗粗的,搔癢程度不一定,但會一塊一塊看起來很明顯 | 任何部位都可能,有時候只掉一小圈毛,容易和過敏搞混,家裡若有多隻狗或環境潮濕要特別注意是否會傳染 |
看到這裡,如果你家狗是「一直抓癢 → 皮膚紅腫 → 有一點味道 → 又開始掉毛」,
多半就是從過敏或寄生蟲起頭,後面被抓到破掉才變成細菌或黴菌感染。
這種就不要只買一瓶止癢噴霧了,應該讓獸醫看一下,對症開藥、同時幫你安排洗澡頻率、再教你如何預防狗狗皮膚病復發,才不會反覆一直抓。
如何判斷狗狗是過敏、黴菌還是寄生蟲?
快速判斷 · 狗一直抓癢
過敏?黴菌?還是寄生蟲?
先看「抓哪裡」+「癢得怎樣」+「有沒有一塊掉毛」,就能先分大方向,後面再給獸醫確認。
① 寄生蟲
抓背、咬尾巴根
撥毛看小黑點或跳蚤、疥癬。多是外來刺激,可能會傳染。
② 過敏 / 異位性
舔腳掌、磨臉
腳掌紅、趾縫濕、腋下紅,常季節性復發,需要長期控管。
③ 黴菌
圓形掉毛一塊
錢幣狀、邊緣有皮屑,位置不固定,建議做皮膚檢查。
看不出來、擴大、有味道或流膿 → 直接看醫生。
很多狗狗「一直抓癢」看起來都很像,但背後的成因其實不一樣,處理方式也差很多。雖然最後還是要給獸醫確診,但飼主在家先做一次初步判斷,跟醫生溝通會快很多,也比較不會亂買藥亂擦,讓狗狗皮膚病拖更久。可以先從「發生的位置」+「抓癢的方式」+「有沒有一塊一塊脫毛」這三個線索下手。
判斷 1:先排寄生蟲
- 看起來的樣子:狗狗劇烈搔抓或一直啃咬「背部」「尾巴根部」「肚子」這幾個地方,抓得很急、像是突然很癢。
- 怎麼看:把這些地方的毛撥開,找有沒有小黑點(多半是跳蚤排泄物),或看到真的有跳蚤、壁蝨在移動。
- 特別注意:如果是在「耳朵邊緣、手肘、肚子、關節處」出現嚴重脫毛、結痂,還抓到受不了,要小心是疥癬蟲,這類就比較容易傳染,建議盡快看醫生。
- 關鍵字提醒:這一型通常是「外來刺激」引起的狗一直抓癢,不是體質性的。
判斷 2:像在搞「腳腳跟臉」的,多半是過敏
- 看起來的樣子:一直舔腳掌、啃趾縫、磨沙發、蹭臉、抓耳朵,抓到腳掌紅紅、趾縫濕濕的,甚至有一點咖啡色分泌物。
- 怎麼看:檢查腳掌、腋下、肚子、嘴巴周圍這些「毛比較少、皮膚比較薄」的地方,有沒有狗皮膚紅腫、小疹子或反覆搔抓的痕跡。
- 為什麼會這樣:這就是很典型的狗狗過敏或狗狗異位性皮膚炎路線,常跟季節、環境(塵蟎、花粉)、食物蛋白質有關,會一陣一陣復發,擦了會好一點但又來。
- 要記得問獸醫的:這種多半不是一次就好,要長期控制,包含飲食、洗澡、環境除濕。也可以直接問「狗狗異位性皮膚炎會好嗎?」醫生會幫你訂一個控制策略。
判斷 3:一塊一塊掉毛的,先想黴菌
- 看起來的樣子:身上突然出現「圓形、錢幣狀」的脫毛區,一圈紅紅的,邊緣有皮屑,摸起來有點粗,位置不一定固定。
- 怎麼看:注意病灶會不會慢慢變大、有沒有再長出新的,這種狗皮膚黴菌有時候癢度不一定很高,所以不要以為「沒抓就沒事」。
- 容易搞混的點:有些狗原本是過敏,一直舔一直抓,結果皮膚屏障被破壞,後面才繼發黴菌或細菌感染,就會變成「又紅又掉毛又有味道」,看起來像很多種病一起來。這個就要讓獸醫判斷要不要做皮膚刮片或培養。
為什麼要先自己分一次類?
因為很多狗是「原發過敏+後面感染一起來」,你只看表面會以為是單純黴菌,就亂擦藥,結果真正的過敏源還在,狗還是一直舔,一直破皮,搔癢惡性循環就不會停。先分成「寄生蟲?」「過敏?」「黴菌?」三類,再帶去看醫生,醫生開藥會比較精準,療程也比較短。
會不會傳染?
- 過敏型(包含異位性皮膚炎):通常不會傳染,是體質問題。
- 黴菌、疥癬這類寄生蟲:有機會傳染給其他狗,少數也可能傳給人,家裡如果有小孩或多隻毛孩,記得盡快處理、清潔環境、曬墊子。
所以結論很簡單:
一塊一塊掉毛、圓圈圈 → 優先排黴菌
真的分不出來、症狀擴散、開始有味道或流膿,就不要再拖,這就是「什麼情況下狗狗皮膚病必須看醫生」的時機了。
狗狗皮膚紅腫一塊是什麼?認識「熱點」(Hot Spot)
狗狗皮膚紅一塊 · Hot Spot
短時間內突然出現一塊又紅、又濕、狗一直舔的,優先懷疑是熱點(急性濕性皮膚炎)。這種不是慢慢好的,要快處理。
熱點的特徵
- 幾小時內就變大
- 濕、滲液、可能有味道
- 狗一直舔咬同一塊
為什麼會長?
多半是狗自己抓出來的:小過敏、蚊蟲咬、跳蚤、洗完沒吹乾 → 癢 → 狂舔 → 破皮 → 口水細菌進去 → 急性發炎。
緊急處理 5 步驟
- 先阻止舔咬:立刻戴頭套,先停手。
- 剃開患部:讓皮膚通風;很痛的交給獸醫。
- 溫和清潔:稀釋氯己定/生理食鹽水,別用酒精。
- 保持乾燥:擦完壓乾,不要包住、不悶住。
- 儘快看獸醫:多半要抗生素+抗發炎,長很快的更要看。
記住:熱點處理越早越好。先讓牠不能抓,再清潔、再用藥,才能避免整片變成難處理的狗狗皮膚病。
看到狗身上突然紅一塊、濕濕的、還一直舔,就是要警覺了。
這很可能是「熱點」。熱點的正式名稱是急性濕性皮膚炎。
它的特色是發展超快。早上還只是一點紅,晚上就變一大片。嚴重時會滲液、結痂、很痛,還會有味道。
為什麼會長熱點?多半是狗自己抓出來的。
可能只是小小的過敏、被蚊蟲咬、跳蚤咬一下,或是洗完澡沒吹乾。
狗覺得癢,就一直舔、一直咬。舔久了皮膚破掉,唾液裡的細菌就進去,馬上變成急性發炎。
台灣又潮濕,就更容易惡化。所以你會覺得「怎麼幾小時就爛成這樣」。
這種紅腫一塊的皮膚病,跟狗皮膚黴菌或慢性狗狗過敏不太一樣。
黴菌多半是圓形、慢慢擴大。過敏是反覆舔腳、腋下紅。熱點是「突然爆一塊、又紅又濕又痛」。處理要快,拖一天就會大一圈。
飼主緊急處理 5 步驟
- 先阻止舔咬
這是第一件事。先戴上伊莉莎白頸圈或防舔圈。不要再讓狗去抓。一定要先打斷「越舔越爛」的循環。 - 剃開患部周圍的毛
毛會悶住傷口。要把患部和旁邊的毛剪短,讓皮膚通風。狗如果很痛、很兇,這一步就交給獸醫。 - 溫和清潔
用稀釋後的氯己定或生理食鹽水,輕輕擦。不要用酒精、精油、雙氧水。發炎的皮膚很脆弱。 - 保持乾燥
擦完要壓乾。不要包厚厚的。熱點最怕悶。 - 儘快看獸醫
熱點通常需要藥。多半要吃或擦抗生素、抗發炎,嚴重的還要止癢。長很快的、狗痛到不給摸的,一定要看醫生。
記住一句話:熱點處理越早越好。先讓牠不能抓,再清潔、再用藥。這樣才壓得住,不會變成整片的狗狗皮膚病。
狗狗異位性皮膚炎會好嗎?(慢性皮膚病的長期抗戰)
慢性狗狗皮膚病 · 異位性皮膚炎
這類型的狗一直抓癢、舔腳、腋下紅、耳朵常發炎,不是藥擦不對,而是體質是「過敏型」,所以會反覆。做對日常管理,就能少發作。
為什麼一直復發?
原發:狗本身是過敏體質。
繼發:抓破→細菌/黴菌感染。
治好的是感染,沒處理體質,就會再癢。
控制目標
- 發作次數變少
- 發作沒那麼嚴重
- 可以正常吃睡、不半夜抓
4 個最常用的控制方式
01 急性期用藥
嚴重時用類固醇或 Apoquel / Cytopoint,先把「癢」關掉。
02 飲食管理
排除飲食、低敏或水解蛋白飼料,食物不要一直換。
03 皮膚修護
神經醯胺洗劑+保濕+Omega-3,補皮膚的「牆」。
04 環境控制
除濕、洗床墊、清沙發,減少塵蟎和過敏原。
小重點:這不是會傳染的狗狗皮膚病,但會一直跟著你。越早進入「長期管理模式」,狗就越不會一天到晚抓。
很多飼主都會問:為什麼我家狗狗皮膚病一直看不好?明明擦藥、洗藥浴都做了,還是一直抓癢、一直舔腳。
這種反覆發作、抓到皮膚紅紅的,多半就是狗狗異位性皮膚炎(CAD) 的受害者 ,這是一種受全球獸醫界關注的慢性疾病。。
先說重點:狗狗異位性皮膚炎不能根治,但可以長期控制。
它是跟基因、免疫系統、過敏體質有關的慢性皮膚病。不是擦一次藥、吃一次藥就會消失。要有「慢性病管理」的心態。
很多人會覺得挫折,是因為把兩件事混在一起:
- 原發性問題:狗本身就是過敏體質,遇到花粉、塵蟎、食物就發作,開始狗一直抓癢。
- 繼發性問題:抓太久、舔太久,把皮膚抓破,才變成細菌感染或狗皮膚黴菌。
你去看醫生,醫生開藥把「感染」治好了,可是「過敏體質」還在,所以一停藥又開始癢,看起來就像「一直好不了」。
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「治好」,而是:
- 不要那麼常發作
- 發作時不要那麼嚴重
- 讓狗可以正常生活、不一直抓到半夜
常見的控制方法會是「組合拳」:
- 急性期用藥
發得很嚴重、抓到流血,就要用藥壓一下。獸醫可能會開類固醇,或新型止癢藥(像 Apoquel、Cytopoint)。目的是先把「癢」關掉,打斷搔癢惡性循環。 - 飲食管理
很多異位性狗,同時也有食物過敏。要嘛做「排除飲食」,要嘛改吃低敏/水解蛋白飼料。吃什麼都亂換,是最容易一直復發的。 - 皮膚屏障修護
異位性皮膚炎的狗,皮膚本來就比較脆弱,要幫它「補牆」。可以用有神經醯胺的洗劑、外用保濕,搭配口服 Omega-3,讓皮膚比較不容易破掉、被細菌趁虛而入。 - 環境控制
台灣濕又熱,塵蟎多,家裡又有地毯、布沙發,發作就會變多。除濕、勤洗床墊、定期清潔,很多狗就能少抓一半。
如果你的狗是那種「季節一到就抓」「常常舔腳掌」「耳朵一直發炎」「肚子、腋下常紅」,而且症狀都會再回來,那就可以大膽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。這種不算會傳染的狗狗皮膚病,但會一直纏著你,所以越早進入「長期管理模式」,你跟狗都會輕鬆很多。
發現狗狗皮膚病,飼主「可以」先做什麼? (3個安全的居家步驟)
狗一直抓癢 → 先穩住
目的:先阻止惡化,再讓獸醫判斷是過敏、黴菌還是寄生蟲。
01
先戴頭套
馬上停止抓舔,打斷「越抓越爛」循環。
02
檢查寄生蟲
翻脖子、背、尾巴根,看有沒有跳蚤/壁蝨,必要時用驅蟲藥。
03
保持乾爽
睡墊曬乾、不先亂洗澡,剛淋雨一定吹到全乾。
⚠ 不要自己亂擦藥
人用藥、偏方、精油、類固醇都先不要。黴菌上擦類固醇,狗狗皮膚病會一下子變超嚴重。不確定就等獸醫。
下面 5 種情況 → 直接看獸醫
- 一摸就痛、會哭或兇:可能是深層發炎。
- 紅腫擴散很快:幾小時變一大片、有滲液或流膿。
- 開始有臭味:像酸味、腐敗味、油耗味,多半是細菌/酵母菌感染。
- 影響吃睡:癢到不睡、不想吃、沒精神,就不是單純過敏。
- 3 天內都沒好:有戴頭套也還在抓,就不要再拖。
這些都是「不能只靠居家照護」的狀況,要給獸醫看,排除會傳染的狗皮膚黴菌或疥癬。
1. 先戴頭套,停止抓舔
看到狗一直抓癢、舔腳、咬紅一塊,第一步就是「不要再讓牠抓」。馬上戴上伊莉莎白頭套或防舔圈。這一步是在打斷「越抓越爛、越爛越癢」的搔癢惡性循環。很多狗狗皮膚病就是拖在這裡沒處理好。
2. 檢查有沒有寄生蟲
把脖子、背部、尾巴根、肚子翻開看。找小黑點(跳蚤排泄物)或真的有跳蚤、壁蝨在爬。如果看到,先用獸醫認可的體內外驅蟲藥。寄生蟲不處理,狗一定會一直抓。
3. 保持環境乾爽、墊子要洗
皮膚病的狗最怕又濕又悶。先把睡墊、毛毯、籠子清乾淨、曬乾。不要現在就亂洗澡,尤其是已經紅、已經破皮、像熱點那種濕濕一塊的,洗澡只會更嚴重。如果剛淋雨或剛外出,一定要吹到全乾。
關鍵警告
不要用偏方、精油、來路不明的藥。
很多人類藥對狗是有毒的;而且如果是黴菌,你又擦了類固醇,狗皮膚病會瞬間變超嚴重。不確定的藥,就等獸醫。
什麼情況下「必須」立刻看獸醫?(5大紅色警訊)
很多新手會想:「要不要再觀察一天?」這裡不要撐。
只要出現下面任何一條,就帶去看醫生。這是狗狗皮膚病的「紅色警訊」。
- 一摸就痛、會哭或兇:你碰到患部牠就哀嚎、閃躲、甚至咬人。這代表已經很痛,可能發炎很深。
- 紅腫擴散很快:原本一小塊,幾小時內變一大片,還有滲液、出血、流膿。這常見於熱點或嚴重感染。
- 皮膚開始臭:聞起來有酸味、腐敗味、油耗味,這多半是細菌或酵母菌感染,自己擦藥很難壓住。
- 影響到吃飯和睡覺:癢到整晚不睡、不想吃、變得沒精神,這就不是單純過敏了。
- 居家處理3天沒改善:已經戴頭套、清潔、保持乾燥,還是一直抓、還在變嚴重,就不要再拖。
這些都是「不能只靠居家照護」的狀況。要讓獸醫看,才能判斷是過敏、黴菌、細菌,還是有沒有「狗皮膚病會傳染嗎」的風險。
狗狗皮膚病的日常照護與預防全攻略
預防比治療省力
狗狗皮膚病日常照護,一看就懂版
1. 吃得單純
- 懷疑過敏 → 食物排除或低敏/水解飼料
- 少吃加工零食
- 可補 Omega-3、益生菌
2. 洗澡要洗對
- 感染型依醫囑做藥浴
- 有熱點、破皮先別洗
- 一定要沖乾淨+吹全乾
3. 家裡要乾淨
- 室內濕度約 40–60%
- 睡墊、毯子固定洗
- 有過敏體質開空氣清淨機
4. 驅蟲別漏
- 體內外驅蟲要定期
- 很多「像過敏」其實是跳蚤
5. 這些要看醫生
- 紅腫擴散、流膿、有味道
- 狗痛到不給摸
- 處理3天都沒好
重點就是:吃單純、皮膚吹乾、環境除濕、驅蟲固定,狗就比較不會一直抓癢。
狗狗皮膚病真的不是一次治療就結束的事。特別是在台灣,濕熱、沒吹乾、塵蟎多,只要一鬆懈,皮膚就又紅、又癢、又開始舔。核心觀念只有一句:預防一定比治療便宜,也比狗一直抓癢舒服多了。
一、飲食調整:狗狗皮膚病要吃什麼?
- 懷疑過敏的先排除
醫生說可能是食物過敏,就做「食物排除法」。一次只吃一種蛋白,至少 6~8 週。
或根據如(WSAVA) 建議,更換為水解蛋白或單一蛋白源的飼料 ,以避開常見過敏原。 - 盡量少吃亂七八糟的零食
越多加工、越多調味,越難找到過敏源。 - 長期保養可以加這兩樣
- Omega-3 魚油:幫助抗發炎,修護皮膚屏障。
- 益生菌:調整腸道,對免疫穩定有幫助,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狗特別友善。
延伸閱讀 : 狗狗益生菌推薦:10款必買產品,全方位守護毛孩健康!
二、狗狗皮膚病可以洗澡嗎?
可以,但不要亂洗。關鍵是對的產品+對的頻率+一定要吹乾。
- 需要洗的情況
有細菌、黴菌、膿皮症,醫生會開藥浴或藥用洗毛精。可能一週要洗 1~2 次,讓藥停留在皮膚上。 - 先不要洗的情況
已經有熱點、破皮、滲液,很痛的那種,先讓醫生看。自己洗只會更爛。
過敏型、乾性皮膚的狗,也不要天天洗,會把皮脂都洗掉,反而更癢。 - 洗澡三原則
- 用狗專用、溫和、低敏的洗毛精。不要用人的。
- 一定要沖乾淨,不要讓洗毛精殘留。很多狗洗完更抓就是這個。
- 一定要吹到全乾,特別是腋下、肚子、屁股後面、厚毛的底層。潮濕+台灣氣候=熱點培養皿。
延伸閱讀 : 狗狗洗澡教學攻略:多久洗一次?6大步驟+常見錯誤一次搞懂!
延伸閱讀 : 狗狗洗毛精推薦TOP12|敏感肌、除臭一次搞懂怎麼選
三、如何做到不復發?「環境鐵三角」
這段是重點,尤其是有狗狗異位性皮膚炎、體質敏感、換季就抓的家庭。
- 濕度控制
室內維持大約 40~60% 最好。下雨天、梅雨季、夏天開除濕機。潮濕就等於「狗皮膚病再見不久」。 - 空氣要乾淨
有過敏體質的狗,可以開有 HEPA 濾網的空氣清淨機。塵蟎、花粉、粉塵少一點,狗就少抓一點。 - 寢具一定要洗
狗睡的墊子、毛毯、玩具、推車墊都要固定洗、曬、換。這邊很多人偷懶,所以皮膚病一直來。能曬太陽就曬,不能曬就熱風烘乾。
四、別忽略的基本功:固定驅蟲
很多看起來像過敏的,其實一開始是跳蚤或壁蝨。被咬到 → 癢 → 抓 → 破皮 → 細菌感染 → 你以為是複雜的皮膚病。
所以記得體內外驅蟲要固定做。這是最便宜、也最省事的預防法。
五、什麼時候要停手、交給醫生?
- 已經紅到一大片
- 有味道
- 流湯、流膿
- 狗痛到不給摸
- 你已經做好清潔+戴頭套 3 天還是沒好
這些都不要再撐,一定要看獸醫。因為這時候就不是單純「狗一直抓癢」而已了,而是狗皮膚病治療要進場的階段。
只要做到:吃得單純、環境乾爽、洗完一定吹乾、驅蟲不偷懶,大部分台灣型的皮膚問題都能大幅減少復發機率。這也是讓你的文章裡那句最常被搜尋的話能真正被回答:「為什麼我的狗一直抓癢停不下來?」→ 因為環境+體質+沒有阻止牠抓。
延伸閱讀 : 狗飼料推薦|2025最完整選購指南+高CP值品牌實測評比
狗狗皮膚病常見問題 (FAQ)
不一定,要看是哪一種皮膚病。會傳染的有:黴菌感染(皮癬菌)、部分寄生蟲(疥癬蟲);不會傳染的有: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一般的過敏型狗狗皮膚病。如果你看到一塊一塊脫毛、紅圈圈、還在潮濕環境下出現,建議先給獸醫看。
家裡有小孩、長輩或多隻狗的,看到掉毛+結痂的皮膚病,先當作「可能會傳染」來處理比較安全。
請不要自己擦人用藥膏、類固醇藥膏或網路偏方。很多人類藥狗沒辦法代謝,擦錯還會讓狗一直抓癢更嚴重。正確流程是:先讓獸醫判斷是過敏、細菌、還是狗皮膚黴菌,再開動物專用藥物。
在黴菌上亂擦類固醇,是最容易讓皮膚病一夜爆掉的錯誤。
初步可以這樣分:黴菌多半是圓形或錢幣狀脫毛,邊緣有皮屑,擴散慢慢長大;過敏則是一大片泛紅,常常合併「舔腳、啃趾縫、磨臉、抓耳朵」。但要注意,過敏抓久了會破皮,後面就會「繼發」黴菌或細菌感染,因此最終還是要獸醫做檢查。
看起來同時有「掉毛+紅+味道」就不要猜,直接看醫生。
懷疑是食物過敏的,可以改成低敏配方、水解蛋白或單一蛋白源飼料,把可能的過敏原先拿掉。日常保養可以加Omega-3 魚油幫助抗發炎,再加益生菌穩定腸道與免疫。這一組對狗狗異位性皮膚炎也很實用。
飲食越簡單,越容易找出「吃了就開始抓」的真正原因。
可以,但要看狀況、看醫囑。感染型的皮膚病(細菌、黴菌)通常要用獸醫開的藥浴/藥用洗毛精,而且要照頻率洗。過敏型或乾性的就不要洗太勤。重點是:無論哪一種,洗完一定要吹到完全乾,特別是毛底層,台灣潮濕沒吹乾,很容易又變熱點。
洗毛精殘留+沒吹乾,是台灣狗皮膚病反覆發作的前兩名兇手。







